‹ cers的网络日志

关于教师采访的后记

采访教育工作者并不容易,他们工作时忙碌且不能被打乱计划,学生成长和变化非常快,时间耽搁不起,并且背负过多的与之不对等的期望,比如期望只要教育或是培训就能带来收获和改变。

成年之后对学习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认识,希望回头从学校教育中看到未来的一丝端倪,我尝试从下列几个角度说清楚我所认识的教育。

教育专业化的程度

人们所熟知的现代化学校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叶,它是大工业革命的产物,从此学校教育开始分门别类,用量化的方法研究教学手段方法。至如今,学校教学已经成为高度成熟的工作类别,不但利用各种心理技巧,甚至研究脑科学对学习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,目的都只有一个,让人类尽可能快且多的接受越来越繁杂的知识总量。

即时反馈在学习中的作用得到凸显,于是老师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手段把反馈变的即时;联想记忆更牢固,教材的编纂者就用一切手段把知识串联形成体系;学生对老师是否关注自己非常敏感,教师就会利用各种心理方法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。

不单单学生被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服务而得到更快的进步,对新进老师的培训也参照类似方法,以期教师能更快进入角色。

最终这一切都在与时间赛跑,用更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,这是面对知识爆炸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
婴儿面前堆满食物.jpg

学生之间的差别归因变化

学生之间的差别一直存在,但之前人们对此的归因偏向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,现在的趋势偏向于归结于家庭教育甚至家庭环境的影响,现在这一代的父母之间的受教育水平差别较大,经济能力差别也开始显现,他们的影响直接反应在学生的在校表现上,比如自律意识、情绪感知、经济观念、认知能力。

经济能力也越来越与个人境界呈正相关性,于是对外容易表现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也是好学生,反之学生表现则较差,于是好家庭好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,获得更高的认知水平,控制更多的财富,把贫富的这道沟挖的更难以逾越。这与欧美等早一步迈入发达国家的情况非常相似,阶级的跨越需要教育,而阶级本身对人的影响会禁锢人的发展,让哪怕是相同的教育,面对不同的阶级依然只能加大其间的差异。

学生社交手段丰富后带来的结果

成年人之间的社交手段经过简化和修改,成为学生的社交方式,反过来又来影响成人的社交行为。

社交手段多了之后,学生接触社交的成本变低,寻找高质量社交成为需求,基于兴趣(不论这兴趣是什么)的社交变的越来越普遍,与此同时这种社交也会隐含层次相近这种属性。

游戏设计者的专业化程度

学生受游戏影响这么大,如果单单归结于个体差异不太全面,游戏机制设计作为一项专业分工已经发展到让人无法想象的地步,相比于教育研究,游戏设计者对于游戏的研究更加无所不用其极,除去游戏本身的即时反馈要比教学来的快的多之外,游戏中的各种机制更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依赖。

游戏机制设计.jpg

比如游戏中总有一项较为重要的指标只会正向积累(等级、经验、徽章等等),一旦累积到就不用担心丢失,这比起学习有着天然的优势,想一想你多少次担心今天记的单词明天考试忘光了;再比如游戏里的随机奖励机制,模拟古时人们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科学现象时的拜神思想,让游戏参与者欲罢不能,永远对于下一次的随机奖励充满期待;还有游戏里的契约机制,违反契约(游戏中途逃跑)就会受到惩罚,把对失去的恐惧和不甘作为悬顶之剑绑定游戏者的一段时间。如此之类的机制数不胜数,相比较而言教育教学在这方面的探索仅限于确定性奖励,游戏设计者就这样从教育工作者手中抢到了学生的时间。

学习的本来面目

学习最早只为好奇而来,但是现代的知识总量的巨大和复杂性,使得人在小时候很难看到好奇心与当前所学知识的关联,于是对于学校学习产生兴趣的概率相对小。

有人曾说学习本质上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,所谓“快乐学习”、“轻松学习”只是自欺欺人的鬼话。若纯粹只为猎奇去阅读知识确实会感受到轻松愉悦,只是学习的效果非常差:过目就忘,若想学习成效好最终只能去品尝那份艰难。

这份艰难里,首先需要的是走出舒适区,把目标内容分成针对性的小块,然后高强度的针对小块目标重复练习,直到一个小块学会,一旦学会就需要马上走出舒适区继续下一个小块练习,最终达到整块的技能全部学会。